“微信之父”张小龙是这样对企业微信进行定义的:“……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按照这样的说法,企业微信似乎到了可以发朋友圈的年代了。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说法属于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
然而,企业微信能发朋友圈的日子,似乎真的要来了。

从微信团队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亮点:一是企业微信群容量将再次扩大,包含微信用户的外部群人数上限增加至100人(此前外部群人数上限为20人);二是企业微信将首次支持企业在微信中发布朋友圈。
但由于企业微信要求保密性极强,因此,什么时候公布还不确定。“12月中旬可能会有明确结论”亦有称“下周就发布新功能”。
假如企业微信号可以在微信中发朋友圈,那意味着微信官方的私域流量运营机制正在逐渐成型,从官方的角度,微信将开始正式的打响私域流量监管和转型促进战。
企业运营私域流量的初衷,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身经营的永续性和长期性,保证自身的长效发展。在私域流量的构建过程中,才能够实现经营成果的多次变现。
这也与企业微信的底层逻辑不谋而合。企业微信作用于零售行业,本质是营销、销售、客服三端在线化的过程,这也常常被视作企业数字化的开端。
钉钉在今年三月推出了一个叫做“工作圈”的功能,企业员工可在工作圈内发布状态及图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钉钉发布了企业版的“朋友圈”。

张小龙说要让企业微信做到“人就是服务”。在这个全新的理念支撑下,企业微信正在试图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用张小龙的话来说就是“让人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
这是企业微信努力的关键方向:以连接为基础,在帮助企业连接组织内部与办公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对消费市场的有效连接。

有业内人士表示,微信在私域流量的商业化策略上鼓励发展基于会员制、订阅制和顾问制的好友关系,从而将原本被微信定义为“骚扰”的侵入式信息“合规化”。
个人微信号沉淀的不仅仅是用户资产,企业要关注的也不仅仅是员工离职带来的用户资产流失问题。事实上,用户资产的归属问题可以用内部机制来解决,但更要关注的是好友关系的资产化问题。
据了解,为了给企业最大限度的自理权,将在下个版本提高群人数上限的外部群所有权将归于企业,“用户资产”一词终于显得名副其实。
事实上,仅从好友上限来看,企业微信也有比个人号更适合海量运营的基础。目前,微信个人号好友上限为5040人,企业运营10万好友需要20个加满好友的微信号,运营成本提高20倍之外,还要承担不小心触雷随时损失5040用户的风险。
作为对比,单个企业微信的员工号目前好友上限为五万人,单个企业的员工数量不受限制,企业可以在一个管理系统内成百上千万地积累好友,一次运营全部触达,本质上提升了流量利用的效率。
另一位微信生态电商从业者表示,企业微信此前最大的桎梏在于触达:没有朋友圈,微信群功能也极为薄弱。和个人号比,企业微信在这两个触达维度似乎“天生残缺”。
如今,这两个短板似乎也被补齐了。

提高外部群人数上限,开通朋友圈功能,企业微信作为微信官方“堵不如疏”政策的战略重点,似乎正在朝着最好的方向行驶。
据了解,企业微信的新功能已经在部分头部企业进行秘密内测,有企业在两天内就已将全部员工从工作群迁移到企业微信,并以每天近万粉的速度疯狂吸粉。
对于不知情的企业来说,在企业微信尚未拉开剑鞘的当下,这种“All in”的决策显得难以理解。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不过,仍有人对此心存疑虑。事实上,如果企业微信上线朋友圈功能,“降低用户体验”和“冲击广点通业务”这首当其冲的两点问题仍需解决。
有新版企业微信内测商家透露,目前企业微信朋友圈仍处于灰度测试阶段,最终的朋友圈呈现形式仍有很大变数。企业微信是否会针对性地设置每日发圈数限制或个人号日接收企业微信号朋友圈数限制,仍然需要等到年底才知道答案。
对于企业微信来说,开放朋友圈是其中一步,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步,但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步。
记得点击「在看」,然后转给你身边的朋友们。